环境综合
  
环境保护部发布《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》
来源:环保部 时间:2015年6月5日 

    环境保护部今日向媒体通报了《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》。公报指出,2014年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,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,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迈出新步伐,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顺利完成,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的综合作用继续显现,环境法制建设、执法监管和环境风险管理更加有力,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,核与辐射安全可控。

  公报显示,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,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,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。全国有470个城市(区、县)开展了降水监测,酸雨城市比例为29.8%,酸雨频率平均为17.4%。

  全国423条主要河流、62座重点湖泊(水库)的968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(点位)开展了水质监测,Ⅰ、Ⅱ、Ⅲ、Ⅳ、Ⅴ、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3.4%、30.4%、29.3%、20.9%、6.8%、9.2%,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、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。32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,取水总量为332.55亿吨,达标水量为319.89亿吨,占96.2%。在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,水质优良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0.8%,良好级的监测点比例为25.9%,较好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.8%,较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45.4%,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6.1%。

  春季、夏季和秋季,全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52280平方千米、41140平方千米和57360平方千米,主要分布在辽东湾、渤海湾、莱州湾、长江口、杭州湾、浙江沿岸、珠江口等近岸海域。全国近岸海域301个国控监测点中,一、二、三、四及劣四类海水分别占28.6%、38.2%、7.0%、7.6%、18.6%,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。

  全国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、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总体均较上年有所下降,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达标率均高于夜间。

  全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,环境电磁综合场强低于国家规定的相应限值。

  2013年,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“一般”。2461个县域中,“优”、“良”、“一般”、“较差”和“差”的县域分别有558个、1051个、641个、196个和15个。生态环境质量为“优”和“良”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46.7%,“一般”的县域占23.0%,“较差”和“差”的县域占30.3%。

  截至2013年底,全国共有农用地64616.84万公顷,年内净增加耕地面积0.49万公顷。中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.91万平方千米,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.12%。

  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.08亿公顷,森林蓄积151.37亿立方米。

  全国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,约占国土面积的41.7%,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屏障。

  截至2014年底,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、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29个,总面积约14699万公顷。其中陆域面积14243万公顷,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.84%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,面积约9652万公顷。

  《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》由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交通运输部、水利部、农业部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、国家统计局、国家林业局、中国地震局、中国气象局、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海洋局等主管部门共同编制完成,是反映中国2014年环境状况的公开年度报告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【编辑:柳云】


[返回]

上一篇: 互联网+:迎接公众参与环保新时代
下一篇: 环保部门VS环境媒体:怎样在线上线下良性互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