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9月,教育部、国家语委印发《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》,指出“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以立德树人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,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……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,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中国底色,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。”
在传统文化自信觉醒的大潮流下,诵读读本屡见不鲜。《经典诵读伴我行》丛书(齐鲁书社出版,韩品玉、侯桂运主编)为何能在如林的诵读读本中独树一帜?
一、遴选经典
何为“经典”?卡尔维诺在《为什么读经典》中指出:“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。”从传统文化的范畴来看,“经典”不仅仅是其所在时代的传声筒,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,历时久远而思理弥新,成为思想和语言永久的象征符号。
那么作为一本读物,若想真正通过诵读“经典”来涵泳性情则首在遴选。
展卷《经典诵读伴我行》丛书,颇感该书对于“经典”的遴选、释读和引导是恰当而科学的。
首先,对篇目的遴选堪称经典。浏览目录,《蒙学篇》“蒙书通览”内收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《弟子规》等传统启蒙读物,所选部分与统编教材可资互补,能够有效扩充传统文化素养。如《名贤集》原本既有精华又有糟粕,传统上诵读读本中较少收录,而该书对其仔细甄选,分别选取四言、五言、七言,取其精华,保留经典,不偏不废。在“劝学励行”主题中选取王贞白、刘过、黄景仁诗及《全敦煌诗》,可见编者文献视野之广,挖掘资源之深,更难得的是,在其主题内所选诗歌符合现代教育理念,不腐朽,不说教,不牵强。《初学篇》中最后主题“古文名篇”中选取《读书有三到》《学篇二》《励学箴》,亦是通常容易被忽略的经典篇目,此中蕴含之真意于今仍有启发作用。清魏源《学篇二》连举三例排比,是极为适合诵读的选材。
披五岳之图,以为知山,不如樵夫之一足;谈沧溟之广, 以为知海,不如估客之一瞥;疏八珍之谱,以为知味,不如庖丁之一啜。
《志学篇》选取篇目类型增加,其中元曲的收录可谓一亮点。元曲在诵读中往往易被忽略,在该书中选取五篇经典元曲:《【正宫】鹦鹉曲·农夫渴雨》《【南吕】一枝花》·咏喜雨》《【南正宫】玉芙蓉·喜雨》《【南吕】四块玉·别情》《【南商调】金梧桐·送沈伯远出狱》,皆属无邪之作,悯农的真挚、爱国的铿锵、相别的寂寥、相惜的深情……心曲款款,且不失诵读之宜。
其次,对底本的选用颇具眼光。剖一只麻雀,便可知其共性。此处单举一例:《初学篇》所选《道德经》六十四章“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”之“累”,许多读物写作“垒”,经笔者考释,“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”的“累”为“蔂(虆)”的假借字,义为土筐,即盛土的筐子。由此可见该书释义之严密独到。
再次,该书对文本的阐释精当恰切。在《初学篇》和《志学篇》中,每一篇目后跟“伴我诵读”“伴我解读”“伴我品读”三模块。“伴我诵读”将在下文详解。“伴我解读”部分,注音、解释皆相当精妙,对相关典故有较明了的解读,如《初学篇》中所选《声律启蒙》,不仅疏解文意,还挖掘隐于背后的历史典故。在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中,“三秋”解释为“三季,九个月”,而不是解释为“一年半”“三年”,此亦是学界认可的。“伴我品读”部分,品读内容多为题解性背景知识,且能与所解篇目的主旨贴合。如夏完淳的《即事(其二)》,言及夏16岁时“在父亲、老师遇难后,又参加了吴昜的义军,继续抗清”,分明与该诗的爱国主题相关。张养浩《【南吕】一枝花·咏喜雨》套曲的品读中,编者说“像古代中国许多君王大僚一样,作者赴任之际,祭神祷天,当年四月一日终于天降甘霖”,此一语段既为背景,又巧妙地穿插和普及了中国古代祭祷风俗知识。
最后,在内容选取的标准上,全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圭臬。翻阅三册书,主要分为“蒙学通览”“劝学励行”“爱国明志”“生活之美”“送别抒情”“羁旅思乡”“咏物言志”“相思抒怀”“怀古咏史”“杂咏感怀”“古文名篇”“归园田居”“民生疾苦”几个主题,皆属雅正之情。各项主题下的选篇,尽是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:国家层面的、社会层面的、个人层面的,皆有相应篇什。古诗文典籍负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,若不是从此书中披阅一睹,还真是想不到覆盖如此全面,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,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制,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,十二个主题词无所不包;情怀那么深厚,意蕴那么宏富。以《志学篇》为例。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为国赴难的爱国之情和慷慨豪迈的气概,跌宕于简短整饬的诗句间。杨万里的《插秧歌》简直就是一幅农作水墨画,对稻农插秧劳动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敬业主题。欧阳修《画眉鸟》中的“不及林间自在啼”,则集中传递了对自由的憧憬。总之,在展示和诠释传统诗文词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方面,十二个主题林林总总,怀瑾握瑜。
二、把握诵读
诵读,是进入读书的门阶。它不仅是读书的声音外现方式,同时也是思维的呈现形式。所谓口诵心惟,正是指此。诵读有各种类型,从时代和特质的结合上来讲大致可分两种:一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朗读和朗诵,一是传统的吟诵。朗读和朗诵从读法上来说是从西方经日本传入的,是后起的一种读法,可以说是“新读”;吟诵是中华传统读书法,是儒士和读书人创作和赏读民族诗文的读书方式,是我国自古就有的原生态,是古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功,有三千年的历史,是“旧读”。两种读法都是诗文内容的声音外化,都是极其重要的读书方式。“旧读”吻合汉语的特性,是为中国传统诗文量身定制的诵读方式,能将声音的意义水乳交融地化于文本,重现为“新读”所遮蔽或阻隔得雾里看花似的的东西,承载着中国人的东方思维和民族情感,对沉淀和引领中华民族深层次心理和谐发展,成就时代呼唤的“中国风骨”“中国表情”,将起到莫大的作用。因而吟诵是诵读的本源,是典型的中国话语。当然,“新读”毕竟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,走过了西方读法中国化的一个过程,是当下语文课堂诗文诵读的主要方式,亦不可断然否定。
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实施诵读呢?本丛书第一册《蒙学篇》开卷便与读者进行了诵读要领的探讨:秉持敬爱之心;捕捉作品情意;讲求诵读技艺。
在“伴我诵读”方面,本丛书首先给出一个整体的诵读基调,而后逐层逐句分析,再后抓住重点字词,强调诵读时的高低缓急。对于诵读技艺的指导非常难得,使得此书在运用上颇具实操性。《初学篇》中的《道德经》:“诵读此段,应体会水的包容、不争等品格,以赞美的语气诵读。”此为总的基调,“‘居善地’一系列的排比,要注意把握节奏感”,系根据语言特点来给出诵读指导,“‘夫唯不争’两句,拖长语音,以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文”,最后以音达意,拖长感慨,肯定接纳。这是文的读法上给予的创见性指导。在诗词的诵读上同样新见迭出。编者根据诗词本身的特点,借鉴前沿的诵读理论,篇篇均有阐发,不时可见新意。
三、编纂讲究
该书《蒙学篇》适用于小学低年级,《初学篇》适用于小学高年级,《志学篇》适用于初中生。随着中小学生经典接受水平的提高,该书从人才培养需求、当下学生水平、校内教材等基本情况出发,因材设篇,作出了富于创新性的尝试。
其一,栏目排序科学。在《初学篇》和《志学篇》中,“伴我诵读”在前,后跟“伴我解读”、“伴我品读”,这是十分科学的。诵读是解读和品读的基础,是感性的,先行安排;解读是排除阅读障碍,次之而列;品读是品味求得,是理性层面上的通达,是意蕴和哲理的顿悟,宜于置后。
其二,主题分类层次合理。从《蒙学篇》经《初学篇》,到《志学篇》,主题类型深度渐次增加。“蒙书通览”“生活之美”就非常适合《蒙学篇》,《初学篇》增加“相思抒怀”“咏物言志”“杂咏感怀”,《志学篇》增加“归园田居”“民生疾苦”。这几种不同主题的设置,都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递增的规律。
其三,相同主题内选材科学,符合年龄需求。如《蒙学篇》“蒙书通览”选取《笠翁对韵》,而《初学篇》的“蒙书通览”选取《声律启蒙》。在《声律启蒙》中典故应用明显增多,文化知识蕴含更深,更加适合高年级学生。
其四,总体编排讲究。蒙学、初学、志学诸篇体例,因读者对象而异,不搞一刀切。《蒙学篇》主要面向低年级,无解读与品读,全力引导少儿诵读,着力培养语感,且篇目多为蒙书、绝句、古体诗,篇幅简短,适合低龄阶段。《初学篇》增加简单古文,及宋词、律诗。《志学篇》中不再设置蒙学,绝句减少,增加元曲、长篇古文,选篇结合教材,难度逐渐加大,引用渐趋广博,能够适应教学规律,裨益学生古典文化素养。
最后,每篇均有配图,图文并茂,增加了阅读趣味与视觉美感。《蒙学篇》中所配图来自于《十竹斋笺谱》,清新可爱,精雅别致,古韵悠悠,且与所选篇目内容契合,既增加了该书的古典气息,又有助于诵读之时图文并记,增强记忆与理解。《初学篇》《志学篇》配图亦甚讲究,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写意特点,同时考虑到读者的审美水平与接受度,色彩浓淡恰当,有关人物衣着、亭台楼阁、水榭山川均合诗意。
吕坤《呻吟语》说:“孔、孟、颜、思,我辈平生何尝一接?只今诵读体认间,如朝夕同堂对语,如家人父子相依。何者?心交神契,千载一时,万里一身也。”愿小读者们藉由此书,能与中华圣贤“朝夕同堂”,时时对话,使书中圣贤成为家中没有户籍的特约成员。这一目标说远也远,说近也近。得此一书,便迈出了第一步。相信少儿读者会藉由该书经典,在平平仄仄的诵读韵律中,禾苗拔节般地茁壮成长。
【编辑:柳云】
[返回]
上一篇: 恋 情
下一篇: 洪 海 诗 选 (三)